最近几个月我算是彻底被会议录音搞怕了。作为项目组的协调人,每周至少要开四五个会,从需求评审到进度同步,每个会都得全程录音——不是我想记,是怕漏了关键信息,回头找的时候没依据。可整理录音成文字的过程,简直像在啃一块硬骨头。
就说上周三的项目例会吧,明明只开了一个半小时,我却从晚上7点整理到10点。戴着耳机反复听,耳朵都嗡嗡响,有时候发言的王哥语速快,“迭代周期”能听成“鞋带周期”,得倒回去再听三遍;李姐说话有轻微的口音,“用户画像”写成“用户画相”,差点让领导误会是要做用户照片。等好不容易整理完,看着电脑里密密麻麻的文字,我揉着发酸的肩膀想:这哪是整理纪要,简直是在跟录音“打架”。
那段时间我总在想,有没有什么工具能帮我把录音自动转成文字?毕竟现在AI这么普及,说不定有能解决这个痛点的。我问了一圈同事,有人推荐了几个语音转文字工具,我都试了——有的转写速度慢,20分钟的录音要等8分钟;有的准确性差,“用户留存率”能写成“用户刘存率”;还有的界面太复杂,找了半天都没找到“上传”按钮。直到上星期,我大学同学给我发消息,说:“你不是总抱怨整理录音麻烦吗?试试听脑AI,我用了一个月,再也没熬夜过。”
展开剩余73%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我打开了听脑AI的官网。界面很干净,就一个大大的“上传录音”按钮,像在说“别紧张,我很简单”。我选了前天部门例会的录音,大概30分钟,点击上传后,进度条很快就走到了头——不到3分钟,转写结果就出来了。我赶紧打开看,瞬间眼前一亮:“迭代周期”“用户画像”这些专业词都没错,连王哥的快语速都准确识别了,甚至还自动分了段,每段前面标着发言者的名字——原来我上传的时候填了参会人列表,它居然能自动匹配声音!
那天我只用了10分钟就整理好了纪要,比平时节省了整整两个小时。下班的时候,我看着窗外的夕阳,第一次觉得“准时下班”不是奢望。
后来我慢慢发现,听脑AI的功能远不止“转文字”这么简单。比如实时转写,上周开远程会议的时候,我提前打开听脑AI,选了“实时转写”模式,会议开始后,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同步的文字——领导说“下周三之前完成需求文档”,文字里就立刻标了“截止日期:下周三”;同事说“需要技术部支持接口开发”,文字里就自动标了“行动项:技术部支持接口开发”。会议结束的时候,纪要已经差不多完成了,我只需要把结构调整一下,就能发给大家。
还有“重点提取”功能,真是帮了我大忙。上次开战略会,三个小时的录音,转写后有两万多字,要是以前,我得逐句找重点,现在听脑AI直接把“关键目标”“核心问题”“下一步行动”用不同颜色标了出来,我一眼就能看到“2024年Q3要完成用户增长20%”“需要市场部配合做活动策划”这些关键信息,节省了我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。
上星期,我们团队跟客户开了一个复盘会,客户有很重的南方口音,我本来担心转写会出错,结果听脑AI居然准确识别了所有内容,连“复盘”“迭代”这些词都没弄错。客户后来看到纪要,说:“你们的纪要做得真快,而且很准确。”我笑着说:“不是我厉害,是工具厉害。”
当然,听脑AI也不是完美的。有一次我上传了一个带有背景噪音的录音(会议室外面在装修),转写的时候有几个词出错了,比如把“用户体验”写成了“用户提验”。不过我后来发现,它有一个“噪音过滤”功能,打开之后,再转写带噪音的录音,准确性就提高了好多。还有一次,我用手机上传录音的时候,因为网络不好,进度条卡了一下,不过等网络恢复后,它自动继续转写,没影响结果。
现在我每天都在用听脑AI,算下来,每周能节省至少15个小时的时间。这些时间我可以用来跟团队沟通项目进度,或者学习新的技能,甚至能陪家人吃顿热乎的晚饭。上周末,我陪孩子拼乐高的时候,他问我:“妈妈,你最近怎么不熬夜了?”我笑着说:“因为妈妈有个‘神奇的助手’呀。”
其实对于职场人来说,最宝贵的就是时间。以前我总觉得“整理录音”是“必须做的麻烦事”,直到用了听脑AI才明白,选对工具,能把“麻烦事”变成“简单事”。它不会帮你做决策,不会帮你解决问题,但它能帮你把时间从“重复劳动”中解放出来,让你有更多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。
如果你也像我之前那样,被会议录音整理搞得头疼,不妨试试听脑AI。刚开始可能会有点不熟悉,比如不知道怎么打开“噪音过滤”,或者怎么添加参会人列表,但用个两三次之后,你就会发现它有多顺手。我现在再也不用害怕开会,因为我知道,不管会议开多久,听脑AI都会帮我把录音变成清晰的文字。
说到底,职场里的“高效”,往往是选对了工具。而听脑AI,就是那个能帮你“解放双手”的工具。
发布于:重庆市启远网配资-怎么在手机上买股票开户-配资之家主要有配资炒股-配资世界门户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