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梗死,俗称“脑梗塞”,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,约占所有卒中的70%。简单来说,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堵塞,使得部分脑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供应,最终发生坏死。这会导致患者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无力、口角歪斜、言语不清甚至意识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。
脑梗死的“元凶”很复杂
脑梗死并非单一病因的疾病,而是一个由多种潜在危险因素共同作用或单独引发的综合征。就像我们熟悉的“发烧”可以由感冒、肺炎等多种疾病引起一样,脑梗死的背后,也可能隐藏着形形色色的“真凶”。
难以改变的因素如年龄增长、遗传背景、性别(男性略高)等。可以干预的危险因素是我们关注的重点,包括:
高血压:头号危险因素。
心脏疾病: 如心房颤动、心肌梗死、心脏瓣膜病(如感染性心内膜炎)等,容易形成血栓脱落堵塞脑血管。
糖尿病: 长期高血糖损害血管。
血脂异常: “坏”胆固醇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)过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。
吸烟: 严重损害血管内皮。
展开剩余62%动脉粥样硬化: 颈动脉、颅内大血管狭窄或斑块脱落。
其他: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、高凝状态、肥胖、缺乏运动、高盐饮食、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等。
住院检查 揪出“真凶” 精准施治
当患者因脑梗死住院,医生会开具一系列检查,如抽血化验(血常规、生化、凝血功能、传染病筛查等)、颈部血管彩超、心脏彩超、心电图、脑部磁共振(MRI)平扫及血管成像(MRA)等。不少患者和家属会疑惑: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检查?这是因为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,必须“有的放矢”。
明确病因是治疗基础。 脑梗死可能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脱落引起,可能是心脏里的栓子脱落导致,可能是小血管本身的病变(如玻璃样变),也可能是动脉夹层、血管炎症,甚至是罕见的凝血功能障碍等。不同病因,急性期的治疗策略(如溶栓、取栓的选择)和后续的长期用药方案(如抗血小板药还是抗凝药)截然不同。不做全面检查,就如同“盲人摸象”,无法精准治疗。
排查所有可控危险因素是预防复发的核心。 脑梗死最大的风险之一是复发。脑血管病是多因素疾病,危险因素越多,复发风险越高。住院期间的全面检查,核心目标之一就是系统性地排查患者身上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。只有把这些“隐患”一个不漏地找出来,医生才能制定一个全面、个体化的“二级预防”方案(即预防再次发生脑梗死的方案)。这包括针对性的药物调整(降压、降糖、调脂、抗栓等)、必要的手术或介入治疗(如颈动脉支架)以及生活方式的严格指导(戒烟、限盐、运动、减重等)。
评估整体状况,保障治疗安全。 血液检查等也能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、电解质平衡、有无感染等情况,这对于选择安全的药物和剂量至关重要。心电图、心脏彩超除了排查心源性病因,也评估心脏本身能否承受后续治疗。
通过这一系列检查,医生能像侦探一样,找出导致患者脑梗死的“元凶”和所有潜在的风险因素,从而为患者度身定制最有效的急性期治疗方案和长期预防策略,最大限度地降低残疾风险,并守护患者远离卒中的再次侵袭。理解并配合这些必要的检查,是患者走向康复、拥抱健康未来的重要一步。
发布于:河南省启远网配资-怎么在手机上买股票开户-配资之家主要有配资炒股-配资世界门户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